主题: 有咸丰有特点、有意思的谚语和方言吗?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7:19:21
  • 来自:北京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个词。说得对不对,大家理解啊。
咸丰有个词,叫“hang-shi”,其实这个词就是“杭式”,杭者,杭州也。对应与成渝四川话里,有个词,我们咸丰没有,叫“苏气”,此苏指姑苏,气就是指气质、气派等,也是形容一个人打扮的好看,有苏杭人的气质,多半有从下往上看人的意思在。我们没有“苏气”这个词,但“杭式”是如此的对应“苏气”,非常工整。所以我推断这个词就是确切的这两个字,意思也完全在里面。说得不对包涵啊。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7:20:54
  • 来自:北京
  1. 2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头大家找找四川有没有“杭式”这个词。重亲,离我们近的多半有,如黔江,远的就不知道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8 19:06:02
  • 来自:北京
  1. 2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说起“杭式”和“苏气”,我想起咸丰有一个词“二气”。有点调侃的意思,我们咸丰话叫“打磨人”的话。那天我说起“杭式”的来历,突然想起来这个词,我怀疑就是“苏、杭二气”的简称。可能不管是咸丰还是成渝方言里,以前都有“苏、杭二气”这个词,按照中国语言有个“双音化”的特点,就是多字词最后往往会简化为只有“两个音”——-双音。最后就有了“苏气”、“杭式”和“二气”的说法,意思基本一致。但慢慢的在咸丰“苏气”这个说法没有了,留下了“杭式”和“二气”。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8 19:13:43
  • 来自:北京
  1. 2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从人口迁移和地域上来看,从苏杭到四川,画条线,我们鄂西甚至咸丰,几乎是必经之地。如果能够证明:“苏、杭二气”、“苏气”、“杭式”、“二气”在咸丰、重庆和四川成都这一大块的保留和分布情况,几乎就能够证明这个比较明显的迁徙路线。说白了,就是如果能够证明我们这里有两个词:“杭式”和“二气”,重庆、四川有“苏气”,还有没有“二气”和“杭式”。把这几个词分布情况高清,就能够说明一个苏杭人历史上迁徙到成渝的事实和路线。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8 19:19:28
  • 来自:北京
  1. 2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走过路过,不要光看热闹。其实,我也是无聊,看到其他的府志里,有方言一块,想收集一点东西,纯属好玩。欢迎大家发言,比如,关于“二气”,你家是哪里的,举个例子更好。如“清坪某某村,二气,举例,你嗯(又的意思)二气得很哪!”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8 19:21:01
  • 来自:北京
  1. 2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又如“你***的,二气得很呐”,丁寨。再标个地名就行。谢谢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3 9:36:51
  • 来自:北京
  1. 2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咸丰话里有一个说法,我小时候听说过:那个“盖盖上,坝坝上”的人,分指住在比较高的山或二高山上的人和住在平地上的人。其实有一种说法,有学者认为,过去的巴人的巴即“坝”的意思。宋代《广韵》就说:“蜀人谓平川为坝”。那么巴人就是住在平地、平川的人。好像能说得通哦。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3 9:45:41
  • 来自:北京
  1. 2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通常所说的“南蛮”或“蛮子”等,包括“巴”等,可能与蛇有关。不说“巴蛇吞象”,就说现在的江苏宜兴人还将蛇分为家蛇和野蛇,分别称之为“里蛮”和“外蛮”。其意思里“蛮”就是对蛇的一种称呼。江苏人说的是吴语,一种古老语言——-古吴语的遗存,这种叫法应该是很古老的叫法。而咸丰话,除了受北方官话影响的之外————-我们现在也属于西南官话,形成多半在明清后期了,而很早时期的,不管是受古越语或是古楚语的影响,肯定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留下了一些痕迹。
问一下,咸丰有没有家蛇和野蛇的说法。请标明地理位置。谢谢。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3 9:50:03
  • 来自:北京
  1. 2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通常所说的“南蛮”或“蛮子”等,包括“巴”等,可能与蛇有关。不说“巴蛇吞象”,就说现在的江苏宜兴人还将蛇分为家蛇和野蛇,分别称之为“里蛮”和“外蛮”。其意思里“蛮”就是对蛇的一种称呼。江苏人说的是吴语,一种古老语言——-古吴语的遗存,这种叫法应该是很古老的叫法。而咸丰话,除了受北方官话影响的之外————-我们现在也属于西南官话,形成多半在明清后期了,而很早时期的,不管是受古越语或是古楚语的影响,肯定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留下了一些痕迹。
问一下,咸丰有没有家蛇和野蛇的说法。请标明地理位置。谢谢。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3 9:59:25
  • 来自:北京
  1. 3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紥包”或者“鲊包”、“杂包”等等。
在西南官话区里,包括四川、重庆、贵阳,还有宜昌长阳等地,都有这个说法。同治五年《长阳县志》载竹枝词:“栽秧插禾骑秧马,正是栽秧插禾时,口唱秧歌骑秧马,晚来还带鲊包归。”其中注:鲊包,川话里小礼物的意思。《贵州通志》载:“男、妇做客,俱取席果糕饵之类,包裹揣回,曰“紥包”。”其他还有杂包等叫法。
     别看这个说法很一般,在很多研究语言的文献里,把这个叫法排在前几位里。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3 10:09:34
  • 来自:北京
  1. 3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利川木鱼寨有字库塔,也叫惜字塔等等多种叫法。就是像土地庙的一种不高的塔式建筑,专门烧用过的、写过字的纸张,是古人爱惜文字,尊敬文字的一种表现。
       历史上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湖南几百年里就有很多江西人迁入,其中有很多所谓“客家人”,他们所住的地方几乎全都有字库塔。四川省有近50处客家人聚居地,人口上百万,我们在这个迁徙路线的中间,很有可能也有客家人停留,保留了这种传统。“客家人”还有一个祖训,“宁买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如果谁在咸丰看见这种字库塔,这周边多半有客家人。利川有,咸丰也有可能。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3 10:22:06
  • 来自:北京
  1. 3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再说个字,“洞”,或“峒”字。
          咸丰有几个有"洞”的地名,黄金洞,杨洞,可能还有。其实这个“洞”应该是“峒字”。后边的这个“峒”才是本字。
          元至正六年(1346年)在现在的咸丰县域设散毛寨,下设唐崖司、龙潭司和金峒司。明洪武七年(1374年)割散毛司之半(今咸丰县龙潭河以南地)设大田军民千户所,下辖大旺、龙潭、唐崖、金峒、西坪各司地。
       所以黄金洞原名应该叫“金峒”或是“黄金峒”,杨洞应该叫“杨峒”。都是古名,后来多半叫白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3 10:27:36
  • 来自:北京
  1. 3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而“峒”的本意,在南方少数民族的这种叫法有很多。在苗瑶或壮侗语系里,这个“峒”指:大致一个灌溉区,即有一块大的平地,有一条河或溪流能够灌溉,而且多指水稻种植区。
      那么杨洞和黄金洞都应该有一个大的坝子,还有一条河贯穿其中(也可能在一边),而且过去都是稻田种植区。
      有没有这两个地方的人,看符不符合。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3 10:29:45
  • 来自:北京
  1. 3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问问咸丰还有没有符合这种情况叫“洞”的地名。丁寨穿洞不算啊,那完全是水溶洞的洞字,与本题无关。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3 10:46:26
  • 来自:北京
  1. 3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还回到那个回复:咸丰话怪腔怪调。不奇怪,这就是历史形成的,说大了,要有文化自信;说小了,你的祖宗就是这边来的,或是那边来的,得不忘本。
     所以,不要觉得说方言丑,看在什么场合。总体来说,方言是逐渐的趋同,具有非常特色的地方方言最终多半会消失。但是最好在我们这一代里,还有咸丰话,或者保留一些记录,到将来子孙们还能知道,还能查到,祖宗们原来怎么说话。通常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还能说一口地道的咸丰话,不管是忠堡腔还是丁寨腔,还是活龙腔,三四十岁的人多半只能说个百分之六七十,而一二十岁的人能听懂就不错了,而三几岁的孩子现在的方言能力快趋近与零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7 11:27:50
  • 来自:北京
  1. 3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方言的称谓往往是故老相传,其中往往有古代语言的一些特征,尤其是古音。鄂中和湘东北将外祖母称谓“kaka”,或“gaga”,武汉称为“jiajia”。这其实很不简单,武汉的“jiajia”是比较后才出现的,而“gaga”这个叫法则是古音。这个字古代做“姑”,意思和现在的姑姑意义是不一样的,其本意,见《说文》:“姑,夫母也”,发音在“kaka”或“gaga”,指祖母。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7 11:50:21
  • 来自:北京
  1. 3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里面有几个变化在里面:一、这个“gaga”,原意为“祖母”,也就是现在的“奶奶”,后延伸到指“外祖母”,再后来成了专门指外婆、外祖母。里面有一个方言的很明显的特征,其他各方言里都存在,就是延伸。如我上次所说的“妳”字,意思更加宽泛了。二、就是“姑姑”这个称谓,在古代就是“gaga”,或“kaka”的发音,到后来为什么成了现在的指父亲的“姐姐”或“妹妹”了呢?而且发音也变成了“gugu”了呢?那是因为在汉代以前,中国的汉文化里,男女性的称谓还是不很明晰的,那时候还没有父母亲、祖父母、甚至哥哥姐姐的区别都还没有,就是有点像现在的西方人“brother”或是“sister”分不清谁大谁小有点类似。父母都称"亲”,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都称“祖”,姐姐也称“兄”,妹妹也称“弟”。比如姐姐叫“女兄”,妹妹叫做“女弟”。而现在的男女长幼很明晰的亲属称谓,是汉代以后的事了。后来把父亲的姐妹称谓“姑姑”,变乐音,借用了字,意义也变了,是一种方言或文字的变化而已。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7 11:52:45
  • 来自:北京
  1. 3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而在我们西南部分方言里的这个“gaga”一词,则说明了古代语音的一种保留,时代久远。本作“姑姑”二字,音、意全变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7 12:02:33
  • 来自:北京
  1. 3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点,我们老家那块儿,不说“姑姑”(发音gugu),而发“niangniang”,字作“嬢嬢”或“娘娘”,也对应与我上面所说的说法。这个字也应该是古字古音的遗留,但是具体的古字对应则不知是哪个字了。如今在温州人和我们相反,称呼奶奶为“嬢嬢”,他们是古闽语的古音遗留。这里面又有一个说法,叫“称谓的错乱”,就是不知怎么地,把称谓弄错了,说明一种移民的现象,就是移民和当地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把原意的一些词意弄混了,这里面有一个肯定的结论就是,只要出现这种错乱,肯定有移民的历史在里面。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7 12:22:46
  • 来自:北京
  1. 4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咸丰话里类似能够说明含有古音的词可能还有:嗲嗲,音发“diadia”,指祖父,字则多半就是:“爹”字,发音和现在的这个字音是不同的,其中也有古音,原意就是指父亲,但后来在移民的过程中,把字意弄混了。好像我以前听说过,有地方把“叔叔”也叫“爸”,什么三爸、五爸的就是指三叔、五叔。也是字意错乱的表现。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