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有咸丰有特点、有意思的谚语和方言吗?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19:52
  • 来自:北京
  1. 8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当然这个盐道也只是众多的盐道之一,而且多半是贩卖私盐的民间活动的路径,官方多半走水路(如,长江、清江)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30:53
  • 来自:北京
  1. 8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当然,这种说法也是一家之言。事实上,忠堡在同治四年的《咸丰县志》上叫“忠堡屯”。现在的忠堡区域还有一个:廖家堡,从咸丰到忠堡路上还有“老鸹关”和“土地关”,有资料说,“廖家堡”是明清时期,“改土归流”之前,典型的由军屯变为民屯的典型,那么多半“忠堡屯”和“廖家堡”是明清卫所屯堡制度的一个驻军的点。所以仅仅从“贩盐”来解释忠堡的集镇的形成,好像也很片面。这里面多半有多种因素。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45:36
  • 来自:北京
  1. 8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明清的卫所制度,包括土司制度里,有“堡”、“屯”、“寨”、“峒”等字眼。而“堡”有很多种读法,有读“bao3”的,有读“pu4”和“pu3”的,意义上有所区别。比如“pu4”,基本等同于“铺”,是一种“驿站”制度的叫法,什么:十里铺、几里铺的就是这种;“pu3”,三声,类似一种军事制度里的叫法,与“屯”这类似的来区别着用;而我们现在的读法,发“保”的“bao3”,基本就是土包、山丘的意思。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48:31
  • 来自:北京
  1. 8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忠堡屯里又有“屯”,又有“堡”,叫乱了,不知道什么本来的意思了。而廖家堡本叫廖家“pu3”,读三声多半是没有错的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53:35
  • 来自:北京
  1. 8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55:13
  • 来自:北京
  1. 8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老鸹关应该在忠堡去来凤的方向上。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7 21:49:05
  • 来自:北京
  1. 8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咸丰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字,就是相当于“碰”的字,我们发“pang”,而声调我不会标了,不像是现在的一二三四声那么简单,又有三声又有四声的。反正咸丰人都会。好像还没有相应的现代汉字与其对应。有专家说,这个字中国古字里没有这个字,也没有这个音。应该是后期语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情况。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7 21:52:49
  • 来自:北京
  1. 8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但是西南官话区里,四川话和武汉话里好像我听说过,其他如什么 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区多半都有这个字、音。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也可能还有其他类似的字词,有人专门在研究。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8 22:08:23
  • 来自:北京
  1. 9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恩施地区,有 “屯”、“铺”、“堡”连用的现象,如有“恩施屯堡”、“桅杆堡铺”、“忠堡屯”等,是恩施地区原施州卫屯堡文化的独特之处。咸丰“廖家堡”、利川“孙家屯”等则是军屯向民屯转化的反应。”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8 22:14:21
  • 来自:北京
  1. 9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根据有的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聚落的专家说,恩施地区,有不少具有典型江西风格的木街古镇,还有墓地和墓碑,都能反应过去很多江西人迁徙到了恩施地区。而忠堡就好像有江西村镇的特点。
    专家太多,说法不一致。前面说了,有专家说,恩施地区因为“川盐古道”而发展起来很多的古村聚落,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8 22:22:37
  • 来自:北京
  1. 9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些小的村镇,慢慢偏离交通干道,逐渐走向衰微。如恩施庆阳坝老街,既不沿江河渡口,也不靠近城镇或公路,却兀自在大山中形成了一条长两百多米的老街。中间的建筑前后两层铺面,分别面对前后两街;两边的建筑均是前铺后宅,后面沿河一边挑出到河面上,形成吊脚楼形式。老街最大特色是街顶全部被两边巨大的出挑檐口所覆盖,形成典型的风雨街。经当地老人说,这里自古便是盐商从云阳挑盐经恩施去湖南的必经之地。主要形成在清末“川盐济楚”时期。’”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8 22:25:04
  • 来自:北京
  1. 9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庆阳坝老街,后来交通发展,有了更便利的道路,好像逐渐荒废了,但老街却保留下来了。好像有人说这个老街就有典型的江西特色,有不少当地人说祖上是江西人。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8 22:30:49
  • 来自:北京
  1. 9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通过这段话的描述,忠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记得很多年前,忠堡的木质老屋,中间还有天井(这个好像也有江西那边或者更南方的特色),前铺后宅,早上和晚上要插一块一块的门板,多半与做生意有关。有的老屋临街还有柜台,也要插门板的。因为后面没有河,所以后面的挑到河边形成吊脚楼这一现行我不清楚了(这一点,我在丁寨生活过,倒是很像)。而且我祖上也是从湖南经来凤来的忠堡,再前面好像也是江西人。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8 22:38:44
  • 来自:北京
  1. 9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对了,就是这个沿街出挑的檐口,据说很有讲究,我没有研究过,什么样的出挑方式,长度,分几次出挑,好像能看出来是哪个地方的特色,我只记得忠堡的老屋沿街出挑很低(有的好像只刚好比人高一点点),比较长的可以挡风雨的。但我没有看到忠堡的老屋屋顶有“防火墙”,又叫“马头墙”或“风火墙”之类的,这是江西或古徽州地区非常有特点的建筑样式。四川重庆的江西人所建的会馆或老宅多半有,巨大的功能就是防止火灾蔓延。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8 22:40:18
  • 来自:北京
  1. 9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说明一下,我打引号的都是摘抄别人的话。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8 22:59:53
  • 来自:北京
  1. 9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据说,四川在清朝初年是荒无人烟,大量的江西人填湖广,湖广人又填四川。当时没有吃的,红苕就是江西人带到四川的,在这之前,四川人是不吃红苕的。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9 13:46:25
  • 来自:北京
  1. 10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哪个”和“啥个”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疑问句:“你找哪个?”和“你sa53个?”第一句可以根据语音语调的不同,有不同的意思:第一种,找这个或那一个(特指东西,物品)时,字面意思好像在,但我们实际很少这样说;第二种和第三种,基本特指找人时,在“哪”或者“个”不同语音语调的变化时,表现的意思不完全一样。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9 13:49:09
  • 来自:北京
  1. 10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对于“你找哪个?”咸丰人似乎能根据不同语音语调和重音放在哪个字(或几个字)上,读出好几种读法,总体意思差不多,但是有些具体意思根据具体场景会有所差异。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9 13:54:14
  • 来自:北京
  1. 10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而这个“啥过”,我标为“sa53-guo”。似乎就是“你是哪一个?”的简称,有的叫做“合音”,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疑问句形式。恩施大多数市县(鹤峰除外,有很多相似,但因跟湖南交接而有点特别)几乎没有现在普通话所常用的疑问词“吗”作为疑问句的结尾词。这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8/1/3 21:12:53
  • 来自:北京
  1. 10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看了一本关于“湖广填四川”移民的书,看来不论是在清初的自愿的移民,还是元末明初洪朱朝廷的强制性移民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移民迁徙路线————川鄂古道————是一条重要的陆路路线。大致是:无论南方闽粤甚至江浙苏杭一带的移民,如果从江西鄱阳湖走湖南的话,必须经过沅陵。而到达沅陵之后,其中的一条陆路就是走鄂西的川鄂古道。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