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有咸丰有特点、有意思的谚语和方言吗?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17 21:35:23
  • 来自:北京
  1. 6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其实方言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家乡情结,尤其是长时间在外面的人来说。推广普通话,保留方言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如果到了哪一代,咸丰人都说普通话,听不到方言了,我认为才是一种悲哀。
    我现在慢慢培养跟孩子在家里说咸丰方言,希望他们也是将来有“家乡”的一种情节,而不是“无根之木”。
    在特定的环境里说家乡话并不“丑”。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18 16:55:07
  • 来自:北京
  1. 6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公元1856年6月10日,当地发生一场地震,造成了一座高山淡水堰塞湖。于是,古老黔江的怀里,诞生了个小海子,因其方位在一土家族群落的南面,故得名“小南海”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1 16:48:48
  • 来自:北京
  1. 6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咸丰县志》载:“今就本县氏族列之,大指分土家、客家二种。土家者土司之裔……客家者,自明以来,或宦或商,寄籍斯土而子孙蕃衍为邑望族者也。”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5 15:21:58
  • 来自:北京
  1. 6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读《咸丰县志》同治版:
    “......韩信坡,在(咸丰)县城西门外半里许,相传(韩)信亡楚兴汉,寓此。”
   也就是说,咸丰相传韩信在亡楚兴汉的过程中,曾在故县城西,一个坡地暂住。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5 15:24:36
  • 来自:北京
  1. 6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湖北西北,有关韩信本人及其后人的传说不少。但来没来咸丰,至少我还没有看到有关资料。这个传说和地名,我在咸丰从来没有听说过,多半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5 15:31:40
  • 来自:北京
  1. 6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谁要是把这个典故和景点有关资料和实际地方找到的话,咸丰又多了一个旅游胜地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5 15:37:09
  • 来自:北京
  1. 6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就我所读这首诗,感觉描写的多半是关于韩信没死的一个传说,可能从我们这个地方经过。前四句是描写韩信建功立业的事,后四句则好像是在描绘逃亡路上的情形了。而有关史家文献里,韩信肯定被杀了,最后被“夷三族”,就是后人基本都没有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5 15:45:11
  • 来自:北京
  1. 6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明人来元成《樵书》云:“广南有韦土官者,韩信之后也。当淮阴钟室难作之时,信有客匿其孤,求抚于萧相国。相国作书,致南粤尉(赵)佗。佗素重信,又怜其冤,慨然受抚,姓之以韦者,去其韩之半也。孤后有武功,世长满蠕,受铁券。至今,萧何与尉佗书,尚勒鼎彝,昭然可考。”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5 15:53:55
  • 来自:北京
  1. 7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说,广西、广东甚至湖北某些地方,从古到今都有传说是韩信后代的人,其中有姓韩的,有姓韦的,还有姓何的,而且各有各的理由,有的古人(有的很有名的,如广西韦昌辉、韦拔群、韦国清、韦杰、韦祖珍等),甚至把这个说法刻在了石碑上了,《辞源》中也记载部分引用了这些说法中的一些东西。
   但这些多半只是传说,中国人喜欢攀附古人和名人,说法不可考证。
   或许,咸丰的“韩信坡”也是这些传说的一部分传说。
   但是咸丰要搞旅游,开发出来也不是一点依据也没有。就看怎么搞法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5:42:29
  • 来自:北京
  1. 7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赵逵教授的博士论文《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一文。据我从小生活过的十字路沿河且有风雨桥,丁寨沿河及吊脚楼特色,忠堡有半边街且有老木屋等等特征判断。咸丰县城本就是赵教授所说的川盐古道上的节点城镇,而十字路、丁寨和忠堡都符合川盐古道标准聚落的特征。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5:46:32
  • 来自:北京
  1. 7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些因清末“川盐”贩卖而兴的村镇一般具有几个特征:第一,村镇大多以商业性的老街为中心,且多半呈带状,忠堡、十字路和丁寨都差不多。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5:48:55
  • 来自:北京
  1. 7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二,村镇中有盐店的遗址或与盐相关的地名或街道名。这一点咸丰城边上有盐井坳,不知道算不算,但是丁寨、忠堡和十字路我不太熟悉,好像没有怎么听说过,大家来说说有没有。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5:54:00
  • 来自:北京
  1. 7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三:村落大多有过去贩盐留下的石板路,旧称“三尺路”、“盐夫路”或者“骡马路”等类似的名称。忠堡老街里有石板路吗?我小时候记忆中好像就是窄窄的,铺的是石板。丁寨好像没有,就是老电影院附近好像有点石板路,记不清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5:57:18
  • 来自:北京
  1. 7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四,这些村镇中的大户人家老宅多半以青砖砌筑,并有马头墙(一种防火墙 )、西洋柱、坡屋顶等其他外地房屋建筑特征。这个好像在我们鄂西少一点,在川东大一点的古镇比较多。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5:58:53
  • 来自:北京
  1. 7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五,老辈人口传中多半有参与过贩盐。这一点我没有听说过。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03:11
  • 来自:北京
  1. 7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按照建筑与山体、街道、河流的关系,这些与贩盐而兴的村镇或村落的街巷模式,主要有三种:半边街,双边街(多半有四十字路口),和山地建筑三种。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09:05
  • 来自:北京
  1. 7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按照这个教授的理论,我们恩施地区,最有明显特征的“川盐古镇”,确定的只有两个,恩施城和咸丰县城。而其他的如巴东的野三关,恩施沐抚镇的屯堡乡、宣恩两河口的彭家寨、椒园镇庆阳坝老街等,也具有明显特征。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14:36
  • 来自:北京
  1. 7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而有学者则认为,在所谓的“川盐古道”上的,比如江津、綦江、盐津、利川、桑植、仁怀等地的部分方言,不论是在词汇、语音及语意上都与四川的主要食盐产地————自贡高度相似。而且,这些地方民众的口音与自贡地区也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15:24
  • 来自:北京
  1. 8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说法则与“湖广填四川”是方向相反,不知道哪个对。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2/26 16:17:48
  • 来自:北京
  1. 8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根据这些说法,“盐道”在咸丰境内,从西边酉阳、黔江过来,两个方向出去,一个是恩施方向,一个是来凤方向。而忠堡在咸丰往来凤方向的路上,很符合路线。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