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有咸丰有特点、有意思的谚语和方言吗?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阅读:502855
  • 回复:5298
  • 发表于:2017/10/9 15:11:58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咸丰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开个头,老家是忠堡的,有个话,“猪儿围到柱柱打转转”,发出来的音是“ju(居) er(儿)围到句(ju)句(ju)打圈圈(juan juan) ”
  
  • LM
  • 发表于:2017/10/16 17:19:29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咸丰县城和周边方言其实就怪腔怪调
请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21:30
  • 来自:北京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其实,湖北、重庆和四川同属中国官话中的次方言——-西南官话,而湖南属于官话的另一个次方言——-湘语。咸丰在这个边界上,说话有点怪腔怪调很正常。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27:56
  • 来自:北京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至少,在四川成都附近的内江的话,很多的俗语,我们咸丰话叫“口谚儿”,大致差不多。四川话本身就是在历次的人口大迁移中,以湖北话为基础,融合其他的方言(如陕西话、安徽话、江西话、湖南话,也有部分广东话也就是粤语)发展变化而来的。通常叫四川官话。在没有重庆直辖市的说法之前,大致有成都官话和重庆官话两个大的分支和中心。咸丰话更靠近重庆,更贴近重庆话,实际上,我听重庆万州,也就是以前的万县人说话,还有部分习俗,和我们咸丰人差不多。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30:32
  • 来自:北京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指地点的词:将这个地方、那个地方说成:这王子,那王子;这堂,那堂;这堂果,那堂果;这个郎场,那个郎场。
这是四川秀山话,和咸丰差不多。

疑问词:把什么读成“咱过、懒样、晃子”。

语尾词:如“薅”,“打”,“得”:他是昨天来的“薅”;今天赶场“打”;你吃饭没“得”。

称弟弟或小儿子为“姥姥”(音);男人、女人为男边家、女边家,或男班家、女班家。

墨(或篾)脑壳在咸丰话里指什么?我好像记得有这个词。意思忘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31:38
  • 来自:北京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数量时限词:一凯两凯(或是一改两改):指一个两个;一哈哈儿指一会儿,一些;一港港指一会儿;二天指以后;煞果指结束,完毕。从词汇上看,四川川东地区普遍称男孩为“崽儿”,称馄饨为“包面”;称玉米"包古”“包榖”“包谷”。这完全是受湖北、湖南的影响所致。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33:17
  • 来自:北京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咸丰和过去的川东地区,都称端午为端阳,而且有“大端阳”、“小端阳”的说法。现在的万州地区也有大小端阳之说。光绪二十年《黔江县志》:“(五月)五日,放端阳学,.......十五日为“大端阳”。”光绪元年《彭水县志》、光绪九年《酆都县志》都有类似记载。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33:50
  • 来自:北京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荆楚地区是端午的发源地和兴盛地,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四川的几乎所有地方(甚至全中国)都有过端午的的习惯。但只有川东地区的华阳、屏山、马边、合州、酆都、黔江、彭水、万县、大宁、广安、奉节有过大小端午的习惯。其中以万县的大端午最为隆重。大小端午的习俗在川东地区的分布,充分说明了荆楚文化对川东文化比其他地区有更深的影响。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35:43
  • 来自:北京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对于称呼外公:湖南方言:ga公,湖北方言:ga公(现在宜昌的还是这个读音);四川开县:ga公;四川官话:外公。对于书:湖北话:读xu;湖南话,读xu;四川开县话,读xu;四川官话:读shu。武汉人说读书为:dou xu(音类似:抖须),湖南人也差不多,音有点差异 。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36:26
  • 来自:北京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对于猪,湖南话读ju;湖北话读ju;四川开县话读ju或是zhu;四川官话读zhu。
这些说明,四川的开县的人主要是以湖南湖北人为主的移民的后裔。

现在四川官话中,尤其是川东地区很多的方言词汇来自于湖广(原湖北湖南):
与湖北麻城方言高度近似的有:幺(指小儿,排行最小的);不消(不须);有喜(妇女怀孕);滚开(烧水至沸腾);发脾气(生气、发怒);龅牙齿(门齿突出);怄(气不顺);发梦崇(梦魇着了);晓得(知道);闹热,热闹(不清静);把稳(仔细、谨慎);矮挫挫(个不高);丁丁、些些、点点(少,小);人情(礼物);耍(玩);将就(凑合);憨(脾气固执、耿直、刚烈等)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36:55
  • 来自:北京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四川《简阳县志》里有一些湖广方言:如下雨说落雨;久雨叫绵绵雨;前三天叫上前天;中午叫少午(或晌午);冰雹叫雪弹子;浓霜叫白头霜;地方叫地头;水塘叫堰塘;平原叫坝坝;女人为婆娘;头后叫zhuazhua;誉人不实叫舔肥(咸丰话里有典型的话叫“豁坡儿舔肥”指人刻意讨好别人)。不细腻叫粗嘎噶;柱子下的基础叫桑凳(或墩);器物柄称把把;猪颈脖肉称曹头;很香叫蓬蓬香;公狗叫牙狗;公猪叫脚(读jiuo)猪;蟋蟀叫罩鸡子;草木针为刺巴;牛马左右腰肉为软艌;身上尘垢叫嘎嘎(或旮旮);还有饭店两碗并一碗叫冒儿头,撮合人叫总成(打总成);婚宴喜宴叫整酒。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2 10:38:10
  • 来自:北京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书上的,有点意思,与大家分享一下。其实就一句话,现今的四川官话,就是已成都话为基础的四川话,其来源是不同时期的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在历次移民中,因为与荆楚相邻,湖广人最多,差不多在五成上下,所以所谓的湖广话,其中湖北话又占绝大多数的“湖广方言”成了四川话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民谚中甚至直接称四川方言为“湖广话”。

不说“巴”了,太遥远,古人就称我们老家那块,也就是川东往东,湖北往西这块“半楚半蜀”,而且行政区划上也曾属于四川过,也属于湖广过,语言上两边特点均有。但到底是在“湖广填四川过程中”,从荆楚往西的过程中(指语言的变化过程),我们是偏向于荆楚呢(或者本身就是荆楚)?还是荆楚语言流入四川过后,再回来往东影响我们,不太清楚。
不妥之处,见笑了。说得不对请包涵。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5:57:40
  • 来自:北京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乡们,别光看啊,说点有意思的嘛。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6:14:49
  • 来自:北京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我再说一个有意思的。
       咸丰往恩施那个方
向,有个对老年人或老辈子的称呼:类似“”您儿““您家”。其他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叫。欢迎大家发言。
      其实这个是个很古老的叫法,这个字应写作”“妳”,是个字,现在的读音为“nai”,三声。
这个字的本意是“母亲”,后来引申为“与母亲有关、相关的人”,比如婆婆、姨母、姑姑、丈母娘等等,反正是岁数比较大或辈分比较高的女方。我的印象中,恩施和咸丰部分地方不管男女,岁数大或者辈分高的都这么叫。那多半是语言随着发展在一个地方的“异化”出现的。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6:21:57
  • 来自:北京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妳”字,其实是壮侗语族的母语古越语的底层词,也就是“最基础的词”,按现在的音标发“nai”,三声,和“奶”一样。实际,在古越语的各个分支,也就是现在的壮侗语系里,包括壮族、傣族、浙南和闽北的温州福州等部分方言地区,都还有这个叫法,甚至在老挝。他们的具体叫法有些差异,有的甚至比较大,但意思多为“母亲”的意思。和我们相近的如福安方言,发“ni-er-er-er”。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6:33:46
  • 来自:北京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傣族人发音“i-na”,类似“伊-拉(拿)”,温州人发“a-na”,类似“阿-拉(拿)”。”而实际上“妳”的 这个叫法,比现在我们叫“妈”要早很多。“妈”这个词是从北方后来传到南方的。有本叫《博雅》的书里说,“妳,母也,楚人呼母为妳。”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6:40:27
  • 来自:北京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称谓词如果我分析得对的话,至少部分说明咸丰或者鄂西这个地方从古代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或者杂居的地方,受到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历史极为悠久,而且不一定是一二个民族,可能有比我们更南方的百越(古越),多半还有苗瑶。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6:49:59
  • 来自:北京
  1. 1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一 音的异化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方言现象。 在四川比较老的方言合江话中,b异化为p,
遍念pian,刨念pao。就是很典型的例子。xi异化为h,巷念han,杏念hen,陷念han(经常听见人说某某人陷han在土里头了)。还有就是z异化为c,如造念cao,枣也是一样。
这种现象在咸丰也有,但略有不同。比如枣我们就不叫cao. 成渝方言里也大多存在。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6:56:39
  • 来自:北京
  1. 1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原本是后鼻音的长,读成can,是前鼻音。还有如:唐 念tan  分 念fong,这是四川合江话。
我原来读书时,好像有个地方的人“船”“床”不分,上床读成“上船”。就是后鼻音读成了前鼻音,很有特点,但是在咸丰好像只是很少地方这样。这种现象在全国都很常见,如山西长治地区、内蒙有些人也是这样读的。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7:05:33
  • 来自:北京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轻音浊化现象

  这是南方官话的普遍现象,其起源于南京话(宋、明两朝推广以南京话为正本的南方官话),咸丰话里有几个字具有这个特点:脚念jio(普通话中没有这样的拼法,读者可用音标念出),雀、确念qio,就是来源于南京官话,基本上南方地区都是这种念法。

这是一种说法而已,大家参考参考。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我没想起来。好像还有牛角的角,我们读ge-u-o.
读几遍,我倒是觉得是吧a、e、i、ue等元音读混了,或是读丢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7 17:14:06
  • 来自:北京
  1. 2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臭的很,是乓(发pang,一声)臭.
重的很,是邦重. 跩了,是跌倒,痛得很,是亲痛;以为,是嚜倒.伸出来,是雌出来.完不成,是不归一,不杀果.闪电,是扯活闪,我听人说“过扯火咳”。街,是该,如商业该,肉,是入.如回锅入,腊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