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朝阳寺有座田氏牌坊墓》一文中那幅残缺的对联

  • 贻我彤管
楼主回复
  • 阅读:15461
  • 回复:2
  • 发表于:2014/5/25 15:00:13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咸丰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几年前,《恩施日报》刊载了吴运辉和杨秀文二位先生的《朝阳寺有座田寺牌坊墓》一文。文章介绍了田氏牌坊墓的位于咸丰县朝阳寺镇落马滩村四渡河岸边的半山腰,占地“约200余平方米”。田氏牌坊墓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建成,然而在近两百年里,当地的人们大多不知道它的存在。文章用整整一个小标题的内容介绍了覃元珠、覃元芬为婶娘田氏建造这座牌坊墓的原因。家住来凤县水田坝的田氏嫁到此地与覃空为妻。不幸的是,不久丈夫覃空死了,田氏才十几岁。在之后的几年中,兄嫂覃连夫妇也相继去世,留下一对年龄尚小的儿女。田氏不仅年少不改嫁,而且把两个孩子视为已出。一直把元珠元芬两兄妹抚养成人。然而,“一生坎坷、历尽人生风雨”的田氏在年仅四十二岁的时候也撒手人寰了。“元珠、元芬感怀婶娘抚育之恩,历时数年,耗费巨资,为田氏立下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牌坊墓”。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是一个极具现实价值的故事。元珠元芬兄妹的这片孝心足以感天动地,彪炳千秋。对于这种故事的传诵,人们是不愿意留下一些缺憾的。作者引述了牌坊墓的两幅对联和第二重牌楼门楣上的四个大字:

“表志坤功囗歌同万载间、石铭母德葛覃咏继千秋后。”

“延时延壤孤儿可谓孝矣、克勤克俭伯母而永忠乎。”

“囗楼飞舞”

由于年久风化,石牌坊上的字已难辨认,所以作者在上述对联中留下了缺字缺词。出于对田氏母子和咸丰县这一文化遗存的敬重,我不揣冒昧,拟对上面的对联作一番“补正”。

对于牌楼门楣上的四个大字,原文有照片,字迹也略可辨认。引文“囗楼飞舞”中的缺字,仿佛是繁体的“画”字。估计二重牌楼门楣上的四个字是“画楼飞舞”。“画楼”跟女性住处相关,适合田氏牌楼这一场景。

上面第一幅对联的上联缺二字。整幅对联都是写母亲的功德的,可以推断,所缺词语也必然是跟母亲有关的。下联中与所缺词语位置对应的词语是“葛覃”。“葛覃”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葛覃》描绘的是妇女们采葛织衣的诗,歌颂了劳动妇女们的贤淑勤劳的品德。元珠兄妹用它来概括婶娘坎坷勤劳的一生,应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根据对联上下联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所缺二字也是《诗经》中的诗,而且是写父母养育之恩的诗。这样,就让人们一下子想到了《诗经》中的《蓼莪》这首诗了: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在中国文化里,“怙”指父亲,“恃”指母亲;祝祷父母长寿说“寿比南山”。这些文化的渊薮,就是《蓼莪》这首诗。

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这幅对联的全部内容是:

表志坤功蓼莪歌同万载间

石铭母德葛覃咏继千秋后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