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有趣的咸丰方言俗语》第二季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阅读:141494
  • 回复:1315
  • 发表于:2019/1/21 9:36:36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咸丰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上联:上上下下高高兴兴男男女女多多少少“带”几个“粑粑”;
下联:去去
来来匆忙忙老老少少随随便便“逮”点儿“嘎嘎”。
横批:暂缺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25:33
  • 来自:北京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试着写的一副对联,老家有个亲戚家在路边开餐馆,带着卖一些“苞谷粑粑”。试着用的“叠词”加“方言”写的。能不能作广告用啊?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26:59
  • 来自:北京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27:48
  • 来自:北京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是关于湖北《钟祥》方言一篇文章里的截图。咸丰也有类似说法。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29:44
  • 来自:北京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楚辞名篇《九思·疾世》里有:“嗟此国兮无良,媒女诎兮謰謱。”,顺序是“反”着的,这篇文章记作“謱謰”,颠倒了一下次序。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31:28
  • 来自:北京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篇文章作者说法成立的话,这个说法大概是“楚地”的一个说法了,应该算《上古》时期的了,《楚辞》作者屈原,在汉代之前就有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35:48
  • 来自:北京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謱謰”一词,作者解释在钟祥方言里表示说话啰嗦,爱唠叨。我们方言也有此义。另我们还有指“办事不利索”、“拖泥带水”等意思。没见钟祥方言里有此义项。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38:58
  • 来自:北京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举个例子,一般在送礼时,双方推来推去,一方则可以说“莫“謱謰”喔,拿回去。”又如,“他搞事情硬是“謱謰”得很,皮皮沓沓的。”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43:21
  • 来自:北京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指人说话“含糊不清”,一般北方类似叫《大舌头》的,或指“啰啰嗦嗦”,我们还有一个也发“裸”音的说法,说某人(舌头)“打裸(此处“记音”)裸”,参照这个截图的说法,似乎也可以用前字,作“謱”字,记作“打“謱”“謱””,一般指“舌头”有点的“打绞”的“含糊不清”的情况。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45:54
  • 来自:北京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打“謱”“謱””,有时可读作“打啰啰”音调略有不同“啰”字,音调可记作“55”,平声,拼音的“一声”。一般都用在形容“舌头”上。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50:32
  • 来自:北京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总结一下:《楚辞》和东汉《说文》里都记录了“謱謰”一词,我们咸丰(包括湖北钟祥)都有相近的说法,音义都很像。可作参考,疑似“古本字”。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8 10:51:01
  • 来自:北京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待续,回见。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9 9:49:50
  • 来自:北京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老家“过小年”,有个说法,北方小年是腊月23,南方是腊月24。还有个说法,过去是紫禁城里腊月23过小年,城外的老百姓24才能过小年。但事实上,北方现在都过腊月23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9 9:52:46
  • 来自:北京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北方有谚,“(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现在习俗是“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大抵北方一般认为最好的食物就是饺子了,也比较亲民,一般比较重要的节庆日大家都吃饺子。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9 9:58:20
  • 来自:北京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其实,“小年”习俗是过去典型的汉人风俗,也就是“祭灶”,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庭,见玉皇大帝。北方说“糖瓜尔”,过去又有叫“关东糖”的,类似我们的麻糖,棍状,拇指粗细,外面粘的好像是芝麻,一般10来公分长。所谓“粘”者,指用带糖的“粘”住灶王爷的“嘴”,一般说是一个动词,另一个意思则有点“贿赂”的意思,让其“上天言好事”。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9 10:00:53
  • 来自:北京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满人入关,主动学习和融入汉文化,也是其统治手段,所以有紫禁城里“过小年”的说法。我们地区过小年,根据老人说,过去也是“祭灶王爷”,只是对于吃什么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9 10:02:16
  • 来自:北京
  1. 1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北方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其实真正到过了“小年”,那就是确实要准备过年了。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9 10:11:53
  • 来自:北京
  1. 1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上古中国人,有“五祭”甚至更多种祭祀说法,“天、地、人、门、灶”等等,“祭天”是皇帝一级的为主角,“祭地”也就是春天“社日”,“社”其实就是“地”的意思,除了皇帝也“祭地”之外,过去地方郡县,都由官府操持,是“礼制”里比较讲究的一种仪式,有“鞭春”——-“打春牛”,“傩戏”、“灯会”等等流程,各个时期稍有变化,我们地区的“吃社饭”应该是过去“社日”,也就是“祭地”习俗的一种遗留了,过去可能叫”飨”的一种,各种“祭礼”的最后一个仪式多半以“飨”来结束,好理解,大吃一顿比啥都实惠不是?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9 10:13:27
  • 来自:北京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过小年哒,“搞点儿好吃的!”马上就过年哒!!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29 10:14:39
  • 来自:北京
  1. 2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待续,回见。
  • 青龙山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9/1/30 9:58:54
  • 来自:北京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北方“(腊月)二十五,吃豆腐”。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