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南 剧

南 剧

关键词:南剧,咸丰,土家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咸丰在线网站
  • 电 话:0718-6615885
  • 网 址:http://www.0718xf.com
  • 感谢 sid10083046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48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南 剧
(民间戏剧)
南剧是流行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民族剧种,是土家文化的精华,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是恩施州“五大地方戏曲”之一。旧时由于常在庙台上演出,又长于演唱连台大戏,故又俗称“高台”、“人大戏”。长期以来,南剧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深受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苗族等各族人民群众所喜爱。
明末清初,以秦腔、川曲为主的外地文化相继流入鄂西,在与地方歌舞有机结合下,南剧的音乐曲牌和旋律风格更趋丰富,这是南剧音乐的成熟、完善时期。南剧形成后,开始在鄂西南各地各民族中广为流行,逐渐成为鄂西南土家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大地方剧种。同时,它还向毗邻的湘西、川东等地传播,成为跨湘、鄂、川三省的地方剧种。据鄂西府、州、县志记载:“咸丰县在乾隆年间由湖南常德、辰州、桃源、贵州、思南、安化等地百姓迁入咸丰县各乡镇,先经商后置田。东乡里蒲草堂邓氏原籍湖南辰州人,乾隆时由商至咸,道光初起家富饶,咸同以后,人文蔚起,今为咸望族焉”。由此可见,在南剧发展史上,咸丰自始至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改土归流后,在清代嘉庆年间,农村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庙宫戏楼相继增多,咸丰富裕阶层开始兴办南戏科班,职业和“玩友”班社蓬勃兴起。道光末年,咸丰县蒲草堂(今龙洞湾)的富豪邓小池创建南戏“天元”班。之后,邓小池的弟弟邓小碧又创办了南戏“连升”班。清末民国之初,南戏流传遍及咸丰城乡,县城、清水塘、老里坝等地均有职业衣箱演出。南戏玩友,围鼓坐唱,更为普遍。咸丰县城的聂介轩、聂祖廉、李德兴、唐会云、杨春轩等人,拼凑班底,艰难创业。因无家底,群众称之为“可怜班”。“可怜班”三起三落,历尽艰辛,完整地传承着南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及至解放初期,咸丰唐崖河流域仍有30多座庙台,每逢会期便有南戏戏班唱戏,重建、维修庙台也必邀戏班“踩台”。县城350户,就有4家有戏台。独特的庙会文化,为南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咸丰县流传至今的“天元进城来,花子闹戏台,踢个二提子,现出个邓秀才”,说的就是邓小池“天元”南戏班在县城万寿宫演出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聂介轩、唐会云、杨兴楚等南戏老艺人自筹经费、自制道具,再度组建南剧戏班。戏班成员白天劳动,晚上演出,完全属业余性质。时任咸丰县县长肖继何干脆将其命名为“劳动剧团”,对南戏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1957年,湖北省戏剧研究工作室专门派人到恩施地区挖掘整理南剧传统剧目,咸丰县南剧老艺人聂介轩记忆惊人,经三年时间,他个人就整理传统剧目300多个,占鄂西南剧传统剧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个剧目在《湖北地方戏曲丛刊》陆续刊登。其连台本戏《四下河南》,得到全省戏剧界的高度重视,受到省文化厅的表彰。现场观摩的全国戏剧协会主席田汉,全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可等对南剧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田汉认为,“南剧文戏武唱,异于其他剧种,与京、汉、粤、评剧都不同”。马可的评价是:“南剧唱腔高亢强烈,有如深山峡谷之音。”


南剧是以南北上路声腔兼昆曲、杂腔小调的多声腔剧种。其声腔包括南、北、上路声腔兼部分昆曲、高腔曲调,以南北声腔为主。南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荆河戏有直接渊源关系;上路系弹戏,川梆子,声腔由秦腔(梆子腔)演变而成,由于语言和习俗不同,在行腔摆调上有差异,声腔中已没有“伊呀嗨”彩腔衬词。昆曲、高腔即辰河戏高腔。均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自湘西、四川传入咸丰。三大声腔同台演出,长期流传,与地方艺术、语言、民乐、土俗相融合,逐渐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剧种。

(一)、咸丰南剧声腔曲牌。

1、南路声腔(唱腔板式):

[正南路]:导板(散板),一流(4/4拍节),二流(1/4拍节),三流(散板),滚板(散板),慢三眼(4/4拍节),跟腔(4/4拍节),垛子(4/41/4拍节),哀子(1/4拍节)等。

[反南路]导板(散板),跟腔(4/4拍节),反一流(4/4拍节),反垛板(4/4拍节),反二流(4/4拍节),反三流(散板),垛三眼(4/4拍节)等。其中,反三眼(又名“反八宝”)为8/4拍节,阴调二流(1/4拍节)。

[南北杂]导板(散板),一字(4/4拍节),二流(4/4 1/4拍节),三流(散板),哀子(1/4拍节)等。

[四平调](4/4拍节),垛板(1/4拍节),四平夹安庆(4/4拍节),清水冷(散板)等。

2、北路声腔唱腔板式:导板(散板),一流(4/4拍节),起板(1/4拍节),慢二流(2/4拍节),快二流(1/4拍节),流水(1/4拍节),三流(散板),哀子(1/4拍节),飞僚子(1/4拍节),数板(1/4拍节),垛板(1/4拍节)消眼板(1/4拍节)等。

3、上路声腔唱腔板式:导板(散板),一字(4/4拍节),二流(1/4拍节),消眼板(1/4拍节),三板(散板),哀子(1/4拍节),垛板(4/4 1/4拍节),起板(1/4拍节)等。

4、杂腔,由彩腔、彩调(即小调)所组成,有下列唱腔板式:

[九腔十八板](4/4拍节),[家住在](4/4拍节),[催命鼓](2/4拍节),[幽冥钟](散板),[清官头](2/4拍节),[梭钢](2/4拍节),[三更天](4/4拍节),[倒板浆](2/4 1/4拍节),[叠断桥](2/4拍节)等。

南路有14个,北路有12个,上路有6个,南北杂有7个,小曲牌(主要是伴奏、间奏)20多个,另外还有诸如草鞋板等10多个小调。
(二)、南剧伴奏乐器。武场大单钹,上路声腔主奏乐器盖板子(类似秦腔梆子腔,系主奏乐器)以及勾锣。
(三)、 南剧剧目。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多是传奇和历史故事剧。由于声腔多样,剧目与木偶戏相通,鄂、川、湘边区职业艺术相互搭班,因而剧目非常丰富。封神、东周列国、三国、水浒、杨家将、说岳传等历史演义戏无所不包。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戏剧工作室派专人到鄂西挖掘整理了南剧剧本,共收录藏本近800个。南剧的南、北路声腔剧目,单折戏一般都是各行当本工戏,在唱对台戏、教学徒或点戏时演唱,平时常演大本头戏和连台本戏,唱连台本戏叫“唱大戏”。南剧连台本戏如《封神榜》就有69本。在演出剧目安排上,南剧还有正戏、杂戏之分。 “杂戏”在音乐、服饰方面,具有更多的土家族特色。
(四)、 南剧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净角、小生、生角、老旦、摇旦(即花旦)唱本音,正旦、小旦唱边音,有专唱登场生,开演正戏之前,由登场生出场唱帝王传,介绍当天所唱正戏剧目剧情、定音等。
(五)、南剧表演。着重做工,“以唱工尤重”,表演总体是“大手大脚”。南剧常演出于庙台,表演区限在横排0.5宽的八块板内,武术、气功、杂技常用于戏中。
(六)、南剧化装和人物造型。“首重扮装,所谓扮贫像贫,扮富像富”。传统南戏服装无长水袖,齐手背大衣袖口里衬有小白布袖子。
(七)、南剧伴奏音乐由弦乐、击乐两部分组成。锣鼓谱音乐由击乐伴奏,曲牌音乐由拉弦、吹管(唢呐、笛乐)伴奏。弦乐是伴奏音乐,工尺谱。乐器有京胡、二胡、月琴、三弦、唢呐和盖板子。南北路戏以京胡为主奏乐器,上路以盖板子为主奏乐器。音乐改革加入了扬琴、琵琶、笙、大提琴等乐器。击乐是南剧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凡唱、做、念、打,击乐都紧密配合,贯彻始终。它既有伴奏的作用,又有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所谓“半台锣鼓半台戏”即此意。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冲子钹、马锣、钩锣、可子、边鼓、尺板。乐队由司鼓指挥,锣鼓牌子近百余支,常用的有“望家乡”、“倒脱靴”、“僚子”、“下山坡”、“大出场”、“小出场”、“鸡头”、“豹子头”、“收头”等。

(八)、舞台美术。南剧史上出现过一批著名净角演员,脸谱丰富而又独具特色,但随着老艺人逝世,脸谱资料也随之失传,无法收集,现仅有杨琦同志在1983年绘制的26幅南剧脸谱,虽然还不能反映南剧脸谱的全貌,但从中还可看到一些独具特色的脸谱。服饰。建国前,职业戏班演唱,靠租用衣箱,艺人只有头上戴的网子,所租用的“衣箱”多是老板在外地购买的,这是主要的服饰来源,再是自制的服饰,多是业余“玩友”班或半职业戏班;三是借用庙里菩萨穿的衣服。土家族吊角长帕子,在南剧生、旦、丑一些戏里角色中常用。软罗帽既是生角头饰又是道具,有“软罗帽功”。生、净、丑角穿薄底鞋,无高底鞋。表演在水中的戏,还要足穿草鞋上场。旦角脚穿“跷”,有“踩跷工”。农村生活中用的围腰、兜兜类土家特色穿着,也常用于南戏角色中。砌末。南剧传统砌末,比较简陋,舞台上用的道具杂件,是随“衣箱”租用的。主要有:公桌、椅子、门帘台帐、桌围椅帔。还有些道具如背篓、板凳、菜刀等,临时在民间借用,如《搬金牌》中用的钢叉是真的,显然是把山中打猎用的武器搬上了舞台六十年代,为丰富南剧表演艺术,咸丰南剧老艺人还将地方曲种音乐扬琴、唢呐揉进了南剧音乐,使南剧更具民族特色和乡土特征。在南剧剧目创作方面,上世纪50年代,咸丰县南剧团整理并排演了100余部传统南剧,演遍了川鄂湘黔边区30多个县。其中最受欢迎的有《秦湘莲》、《二度梅》、《王宝钏》等,长演不衰的有《御河桥》、《风仪亭》、《杀狗惊妻》等。从上世纪80年代起,咸丰县南剧团积极着手进行现代南剧剧目的创作,由剧作家颜惠、安治国、陆显大等人创作的《彩礼还家》、《伤脑筋的人》、《捉新郎》、《唐科长祝寿》、《张二嫂做中》、《迎客》、《花开时节》、《清清龙潭河》、《土夫人》、《走过风雨桥》、《会喝酒的女人》、《女儿寨》、《终身大事》、《带血的钥匙》、《一桌酒席》等40多个新创南剧剧目成为咸丰南剧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其中,咸丰南剧《唐科长祝寿》、《张二嫂做中》获文化部颁发的铜质奖杯及剧种录像演出奖;大型新编古装南剧《土夫人》获文化部全国少数民族剧本创作团结奖。《迎客》等6个剧目在省级获奖;《女儿寨》等20余个剧目在州级获奖,《女儿寨》、《好人》先后获全州“五个一工程”奖,《终身大事》获全州“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南剧在咸丰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成为鄂西南地区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2002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咸丰南剧专题节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在黄金时间滚动播出了“延边、恩施、湘西三地民族文艺节目”,对咸丰南剧进行了重点报道。2007年,我县南剧被纳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71881260 传真: 邮箱:18971881260#189.cn
地址:咸丰县高乐山镇大坝皇城广场 邮编:445600
Copyright © 2004-2024 湖北巧工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